查看原文
其他

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2018级课程设计展丨西家大塘社区美术馆设计

中大院 UniDesignLab 2022-04-21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大院



指导教师:杨志疆,邓浩,王静

类型学相关理论授课及教学组织:邓浩

设计任务书编制及美术馆设计授课:杨志疆

研究生助教:吴正浩,李金泽

课程周期:8周


1

设计任务


课题选址在南京市西家大塘片区,该片区有大量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老旧居民小区,同时还有不少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例如原比利时公馆,天山路民国建筑群,原北极阁气象台旧址等。而鸡鸣寺,台城城墙等也都在这一片区内。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和历史信息的中等密度的城市片区,却缺乏公共性比较强的相应的文化配套设施,而这在城市的老旧小区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课题设置要求在这一区域设计一座社区美术馆,其主要提供社区型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学生通过类型学的方法来开展设计;学习在既有复杂场地环境中开展调研工作以及通过分析场地历史的,自然的,街区的,原有建筑形态的类型,找出线索来还原空间类型的技巧;学习小型展陈类公共建筑的类型特征及设计手法。了解和初步掌握空间构思的物质实现方法和手段。


(摘自西家大塘社区美术馆设计任务书,杨志疆,2020)



2

教学研究与方法


类型学 Typology,虽然三十年来在国内建筑学中一直是高频词语,但至今存在两方面的误读。首先是过多地在文化心理学层面将类型与集体记忆和纪念性建筑捆绑在一起,遮蔽了类型学原本宽泛的图景。在这样狭隘的解读下,类型更多地指向传统,而非未来。事实上,重构历史连续性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类型学再次发韧的初衷,关乎过去,也关乎当下和未来,关乎创新。其次是类型学的讨论虽然大多会以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为学术范本,但依然局限在建筑尺度,而非城市,忽视了类型学之所以成为抵御幼稚功能主义的利器,是因为它首先成为了阅读经典城市物质形态的工具——从材料级的微观尺度到城市级的宏观尺度。由于这两方面的误读,类型学在国内建筑学教育中至今并未衍生出体系化的设计教学方法,而反观在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城市建成环境中,基于类型学分析的建筑设计是主流。


此次教学我们以氛围的分辨率(Resolutionof  Atmosphere)为主题,尝试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探索。类型学理论及方法的应用,是以塑造具有特定氛围指涉的空间以及实体为目的。氛围,可以取决于个人感知,也可以来自集体共识,而建筑师显然更应该多关注后者,那么在城市建筑学的语境下,这样承载集体情感和记忆的氛围是与形态(空间)秩序性和历史(时间)连续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来自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的分辨率概念,则是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对于环境的空间逐层级和环境的时间演化进程的仔细阅读,既是类型提取和类型还原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达成氛围实现的必要前提。


通过类型学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习,理解建筑学历史中类型学思维的发展演变历程,理解形式From,空间Space和功能Function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形态(形式)在建筑学和建筑设计中的核心位置,认知形式来源是建筑学的本体问题这一基本判断


在延续以往有效的设计方法和方案推进手段之外,“从真实场景出发,并回到真实场景去”,是本课程设计强调的重要推进手段和评价方法。设计全过程中采用照片拼贴手法在不同尺度层级和关键视角中将渲染图与真实环境相融合,不断优化、校正和精准化“合适的氛围”,并以此为依据和参照,与技术设计和功能优化相协同,最终达到设计质量的整体实现。



(文字及图片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本科三年级类型学方向设计教案 邓浩 2020)


3

优秀学生作业展示


01

城事砖语 (图纸摘选) 

学生:邱珺婧    指导教师:邓浩




邱珺婧同学学习回顾摘选:

结束了为期一年在联合教学中的学习后,这学期的第一个设计课主题是类型学,这次的设计课里我主要有两方面的最大感受。一个方面是类型学不同于我们曾经学习的设计方式。往常我们习惯于从场地的体验和人的需求入手,更多的出发点是展望未来而非回顾历史。但类型学的出发点在于更多的考虑了历史和现状,也不同于曾经做到门西的历史街区,立面的考虑单纯出于为了与地块的城市界面融合这一目的,这使得建筑之于城市更加具有意义和回应。

另一方面,这次的方案生成方式也从一个方式在进行,从一开始的基于人对城墙的观察而生成了方案的基础体量,再根据人眼透视拼贴对空间和体量进行调整,最终所得到的结果也与出发点相吻合。通过将入口下沉、渗透景观来营造入口的渐变氛围,间断二层体量与使用半透材质来达到分解体量的目的,这些都是从人眼视角中进行调整的。并且由于在方案推进的初期就进行了大量的对于最终成果的设想,经过不断对其的调整和细化,最终呈现的时候每一处都不是未经考虑的,得到了足够的打磨,因此这次的最终成图质量也是从未有过的精度。这次的设计课让我学到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步了许多,是一次收获了很多的学习。



02

西漪园(图纸摘选)
学生:王梓琦    指导教师:邓浩




王梓琦同学学习回顾摘选:


我以西家大塘历史的园林为类型的出发点,园林是中国人内心所向往的精神圣所之一,园林的形式也与城市公园对于城市的活化能力相似,更重要的是园林能够与历史中的园林契合,从而焕活此地块的生命力与活跃氛围,给现状萧瑟颓败的场地重新营造出宜人舒适的氛围,而园林松散有度层次丰富的布局又能够破除行列式住宅的单调与无趣,也能灵活地去应对场地肌理。对于更大的范围,更低分辨率下,对于南京历史上大范围的水系而言,也是一种修复与类型的还原,这是对于城市维度的意义。


氛围的营造始终是重中之重,渲染图的重要性也随之突出,在工具和手段如此繁多的情况下,使用更高效的方法不断去感知和调试氛围,才能提高方案修改的效率。


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类型学对于方案生成的指导意义,在场地形态和现状本身对于形式功能的指导下,类型学的角度给方案加上了一层历史文化与城市自身的特征,与其说场地自身的地形与流线等决定了方案生成的场地唯一性,那么类型学就是在人文领域决定了建筑在城市维度的唯一性,在此时,建筑的城市含义被放大了,不仅仅是作为人的使用空间,还对城市形象,城市历史回顾具有更鲜明的意义,无须多言,在建筑中就能从氛围中体会到每一座城市的特殊性与其独一无二的人文感知。



03
生长的红砖(图纸摘选)
学生:阎蔚清   指导教师:杨志疆




阎蔚清同学学习回顾摘选:


类型学让我更加直观地看到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通过阅读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我能强烈地感受到建筑除了建筑内部空间的意义,建筑的外部形态也强烈地影响着周围环境,改变着城市肌理。在此之前的设计主要是专注于内部的设计,而本次设计的主题是围绕着外部空间展开,讨论外部空间的形式,讨论对于场地的影响,讨论怎样的建筑才是主动生长的,而非经过设计师的主观美学判断后的形式。

在此过程中,同时自然而然地借助了不定形和曲面的手法,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也产生了很多矛盾,空间功能和形式也产生了很多矛盾。我感到需要考虑的要素变多而使设计的难度变大,也感到设计练习的内容越来越接近真实,越来越要求取舍和判断,特别是作为一种补足单一功能导向设计思维的类型学,我认为在三年级第一个课题接触类型学对于建筑设计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04
水树台美术馆(图纸摘选)
学生:夏杨   指导教师:杨志疆




夏杨同学学习回顾摘选:


这一次设计课是与之前大二的设计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很明显得比之前要难。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这次设计课是由学习开始的,而不是之前单纯做方案改方案的过程,我们先试图理解类型学的理论,然后开始漫长的调研环节,之后才开始做设计。可以清楚地感到自己是在学习,学习如何从不同尺度评判一个建筑的好坏,学习如何让一个建筑具有文化与氛围,而不是简单的空间组合。第二,这个方案的面积很大,而且需要同时考虑场地,空间,功能以及文化与氛围的介入,让人一下子感觉需要设计的量很大,而且凭借以往的经验直接开始做就产生了许多方案中的矛盾。


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一遍修改方案的时候就能总结出新的规律,例如中庭周边一般会有很多公共服务空间,例如厕所门厅电梯之类,所以中庭不宜太逼仄,还有,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服务空间,各个功能空间的位置并用一种巧妙地方式紧凑地组织在一起的话,之后就会省很多麻烦,再比如,结构和空间必须一起考虑,否则结构就不能成为空间的一部分而显得杂乱无章。在总结这些规律的同时,也打破了之前的一些思维定势,例如线性长条空间只能用作交通空间——并不是这样,人也可以在线性空间内产生停留感,如果使用得当会成为很出彩的功能空间。



05
廊墙之间(图纸摘选)
学生:朱子仪    指导教师:王静




朱子仪同学学习回顾摘选:


该方案选址于南京西家大塘,西家大塘历史上曾为园林,场地东南被城墙包裹,故类型提取了园林廊道与建筑围合成院落的空间结构、明城墙的高墙与大台阶,转化成方案的建筑空间特征。在方案推进过程中,将廊道、院落、高墙共同构成的空间进行二次重复,以强化这一类型提取特征。同时方案充分利用了场地周边及内部景观:城墙、古鸡鸣寺、场地内湖与绿植。通过基于类型学的设计的学习,对类型学的了解多了很多,深刻体会到类型提取的可以不仅仅是形态,还有空间结构与组织等等,在氛围感的营造上也多了更多理解与追求。



06
围盒(图纸摘选)
学生:邹天卓    指导教师:邓浩





邹天卓同学学习回顾摘选:


作为进入大三学习的第一个设计课题,本次课程旨在通过研究类型学方法开展以社区美术馆为主题的建筑设计,建筑所在的场地为拥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信息和优越地理环境的西家大塘片区。不同于先前设计概念的确定主要是基于自己对场地的假想构思,以类型学为设计基础需要我在建立初步概念时完全从场地多维度的信息中提取。


借助类型学方法,除了场地实地调研,我还查阅了西家大塘的历史演变情况,从中提取出园林这一类型作为本次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同时与现有环境因素结合,试图在另一个时空情景下再现西家大塘历史上曾经建设的文人园林的秀美景象,让场地有一种游园式移步换景的空间体验,融合社区美术馆室内外艺术与自然的多重氛围。我将建筑体量分散错动再围合形成不同的草木院落和水庭院,供使用者休憩和观景,使山水环境和建筑充分交融。同时我将场地中的大部分还给水塘,体现园林中以水为中心的理念,建筑形体和室外曲折的水上步道的布置均追求一种以现代的空间操作反映古典园林中亭台阁榭以及游廊的空间布局,同时将美术馆艺术化的空间氛围引入室外自然环境。


本次设计用一种追求自然与艺术交融的空间体验还原园林类型的建筑设计手法,以开放的态度应对城市和社区,以谦逊的姿态面对历史城墙,同时兼顾了人们对功能使用和空间体验的双重需求。通过类型学方法的学习,我的方案设计出发点有据可依,在场地信息、功能和空间氛围的处理上思考更加深入。



 07
沺舍 (图纸摘选)
学生:洪蔚    指导教师:邓浩




洪蔚同学学习回顾摘选:


在类型学设计学习中,我对调研场所有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认识,也开始理解场所研究对设计过程的重要性,而这个问题是我一直以来都感到困惑的。我的类型学设计过程能够让我自己感到满意在于其以一个基础的目地为出发点,而后全部过程都以一定程度以其为理由并为其服务,这体现的逻辑上的连贯性是我原本不具备的。在西家大塘调研期间,我注意到原场地的老干部活动中心是封闭小区私有的封闭场所,其表现出的封闭特点和高私密性不能很好地服务任务书要求的“社区美术馆”的功能,决定赋予自己方案亲和谦逊并且开放的特点,以解决功能不适配的问题。同时,在对西家大塘场地的历史研究中,我发现西家大塘曾作为一个较为知名的田园景观,具有开放惬意的田野风光。


籍次,我便从历史中截取这种田园风光的类型,使其在另一时空中的场地再现,以作为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方向。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尺度逐渐缩小的顺序,在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和场地尺度上,分别采取城墙类型,田园类型和台地类型,依次解决场地上不同尺度现存的问题,使新的场地成为开放的,贯通的,谦逊的,亲和的社区公园,而美术馆轻巧地嵌入其中,并不会对人流造成阻碍,能使场地和建筑都能较好地为使用者服务。整个过程采取了较为谦虚和服务的态度,是我在过去设计过程中不曾使用和注意过的,对场所,历史,功能,氛围等的考虑也是远比当时更进一步的,以上种种都是令我格外感到幸运的收获。


4

答辩评委精彩点评


荣朝晖(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一直以来,建筑学的教育都落在了不可言说之妙上,知识的传递变成了开悟式的启发,以至于正常讨论都变成很困难的事情。精英式的教育让建筑学陷入了空间句法自身的创新甚至是一层表皮的炫目,建筑学似乎陷入了虚无主义,似乎在创新的激励下消亡了限制的边界。简化一下一栋合格建筑(而非优秀建筑)的诞生肯定是可以度量,无非就是构思(类型)和建造(建构)。类型链接的是城市,也是让建筑成为城市一部分的前提,包含着文化、习俗、环境等要素。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归纳手段形成对后期设计的指导方向。中国的快速发展给建筑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但也给资本需求绑架走向了虚无的意向,失去了原有城市的链接,也失去了城市应有的人文情怀。

城市变成了美丽的图片而失去了对人感受最基本的考虑。这也是类型学最大的价值,城市问题应该是建筑的首要问题,这两者互为依靠,失去一方另一方自然也就衰落。很遗憾,我们现在的精英教育正在把这个问题推向极致。脱离类型的建筑似乎才是城市的标志物,而且这样的诉求不是个例。类型学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优秀的建筑师,而且我认为建筑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这样,应该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建筑师。至于优秀是靠个人的才华点亮的,这个不可言说也无法传递。这次评图也让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收获很大!东南大学一直就像少林寺,表面看并不特别,但内力深厚。这也是其他学校羡慕的地方。



 

傅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集筑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类型学启动的设计我认为很好,可以让学生的设计有一个本源性的依托,并且这个本源性的范围不只是局限在建筑本体,扩充到了整个建成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中国大开发时期,建筑场地均为空地,设计没有建成环境,没有文脉,经过40年的发展,今天的城市逐渐具有了建成环境,这时让学生从类型学的角度去理解环境,并成为自己设计的条件,对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观和设计方法大有裨益。

当下很多设计脱离类型,抽象地理解城市,牵强地嫁接虚无缥缈的意向,实质上是忽视了实际建成环境,忽视了人类实践经验的价值,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种现象的抵抗和警惕!部分学生在分析类型时,从感受分析、意向分析较多,可以适当引入问题分析,自古以来一些经典的类型,多数源于当时的问题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演进,成为后人可以继承的遗产。有的学生做得挺不错的,通过传统院落类型的分析借鉴,设计很好地融入了这块场地。这次答辩,也是我对类型学的再次学习,收获良多!三年级学生呈现的作业水准让我十分赞叹。




潘晖(潘晖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瑞士注册建筑师)


有幸受杨志疆、邓浩和王静老师的邀请,参加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大三《氛围的分辨率》课题组的终期评图。课题组的教学成果令人欣喜。如果说类型学作为一种设计方法,那么教学成果的多样性则是这种方法比必然结果。虽然设计中对于材质、构造等层面的探讨依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功能并处于复杂都市之中的建筑体,最基本的诉求在于 运用空间和形式去处理功能与场地之间的关系,即我们所说的策略。同样的问题基于不同的考量可以得出全然不同的策略,建筑也将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我十分认同在一开始就从类型学的高度启动设计,这将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在细部层级的自我陶醉,进而将建筑在城市中的社会性潜力发挥出来,在更高的非物质层面给予建筑学以启迪。当然,一个短期的训练不可能面面俱到。建筑很大程度上可以算作一种视觉艺术,大尺度的渲染图可以逼真地呈现建筑建成后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渲染图轻易地察觉到设计的优点与不足,如果从设计一开始就能将大幅效果图作为设计手段的补充并且物尽其用,就可以在身体尺度的层面避免很多策略上的失误,做到先知先觉。最后我想再次恭喜课题组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相信这将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5

指导老师


邓浩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坊间堂工作室主持建筑师/《Urban Morphology》期刊编委/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杨志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王静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日本国一级注册建筑师
 
信息提供:建筑系党支部

- END -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高校设计课项目赏析: 

1. 本科作品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2019级《建筑设计及原理 (1-1)》课程评图及学生作品展

上海交大建筑学系2019级学生作品展

上海交大风景园林系2018&2019级课程作业展

东南大学建筑学本科2019级设计课程:院宅-空间与生活

中央美术学院2019级建筑作业展

央美建筑学院2019级作业展丨独立小住宅设计

河北大学2017级课设作品 老旧建筑的更新改造

河北大学建筑学2019级春学期课程展:幼儿园方案设计

河大建筑系2017级居住区设计成果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级小品建筑设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6级建筑学作业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8级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级小品建筑设计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2017级观景台设计作品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2017级作业展示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2018级作品展

浙江大学建筑本科2018级课程设计展

浙江大学建筑学2020级一年级设计课程空间作品展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8级社区服务中心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2016级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16级大跨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9级环卫驿站建筑设计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6级文化遗产方向设计

天津大学建筑学2019级课程作业展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7级课程设计展丨民宿酒店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筑学2019级中式餐馆设计

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7级乐活空间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6级高层写字楼建筑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7级图书馆建筑设计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7级中型公共建筑设计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2018级课设作品展丨小镇城市公园设计

北京林业大学城规专业2019级“建筑设计”课程作业展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18级香厂新市区转型设计

北交大2018级幼儿园建筑设计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9级极小居住空间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17级设计课:13步走向媒体建造

RCA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2021WIP(Work In Progress)展

课设分享|自然山野中的民宿设计

课设分享 | 来设计一个浴场吧

2. 研究生作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19级近郊TOD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2020级研究生课程作业展


竞赛项目赏析:

1. 国内竞赛

上海国际设计周中国设计奖2021系列首发

第五届“紫金奖 · 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金奖作品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银奖作品 | 生活与生鲜——平疫结合的菜场改造:东南大学

第八届文科杯大学生景观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

XAA竞赛方案 | 广东省航运总部经济大楼建筑方案设计

盘点新锐中国设计奖那些有味的设计,你上榜了吗?

“昆山之路·美好朝阳” 城市设计竞赛街区更新设计项目作品展示

全球最佳学生建筑作品,2020RIBA主席奖章获奖作品公布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金奖 | 移动城堡——平疫结合的疗养院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金奖作品 | 多维共生的模式语言: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28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学生设计竞赛获奖作品

2020第六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金奖作品赏——未来神仙城市设计

竞赛汇总 | 竞赛不来,寒假不嗨(建筑篇)

2020城市活化·人文共生自然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展

陀螺体育公园丨凯州新城国际青年设计师竞赛一等奖作品解读

2020第七届紫金奖建筑环境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解析

台湾塔2030国际概念方案设计竞赛入围作品

2019第六届紫金奖·金奖作品:船底之歌——船底人聚落空间重塑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银奖作品:落脚·墙尾巷戏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银奖作品:关怀:积木+群租房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银奖作品:蔬菜、邻居和好天气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银奖作品:第三幼儿园——住宅架空层遐想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铜奖作品:荐读 | 巷世界——书院门巷景观更新设计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铜奖作品:居在金陵,遇见桥上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铜奖作品:菜市不打烊

2019年AIM安宁金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竞赛入围作品:涟漪菜市场:水滴落入安宁的水面

2019年广州人民桥北桥头堡桥底空间设计第一名作品:红色港湾

2020第七届文科杯全国大学生景观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

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 | 多功能适老购物车:属于老年人的便利购物方式

2. 国外竞赛

2021纸上住宅建筑国际竞图结果出炉

2021普利茨克奖得主LACATON&VASSAL曾经的广州博物馆投标文本

由你重新定义“中国味”:荷兰公共餐饮空间设计竞赛

上海国际设计周未来之星中国设计奖 TOP 100 LIST 正式发布!

“趣村·港头”国际青年设计师竞赛获奖方案

深度横评 | 盘点国内外9家建筑竞赛平台

当代建筑欧洲联盟奖密斯奖30年:1988-2020

2020霍普杯一等奖解读:《古城起搏器》,城市乌托邦

2020北京国际花园节设计竞赛作品赏析

2020 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优秀作品展示

往届8年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赏析

2019年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雾隐潇湘

2019年幸福古村泛博物馆竞赛一等奖作品:Below the river

2019年锦城公园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赏析

2019年塞内加尔KAIRA LOORO“和平馆”国际建筑竞赛提案作品:同一个屋檐下


项目分析:

留住城市“蜂鸟”——快递员共享社区空间设计

也似建筑:锁不起来的艺术社区-深圳梅林中学设计方案

她们用花的力量来诠释关于女权运动的故事

四世同城:文化纽带下的城市重生计划

这3个珠宝店设计,都包含这个工作室对爱情不同的解读

景观引导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

2021英国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新作问世 |  即BIG,隈研吾之后再塑温哥华天际线

重见·永新 | 中国首个非遗设计周落地永新古城

GWP 新作 | 汤湖宋园温泉度假区·生活的诗意栖居

南京乡下废弃农舍打造民宿,海归建筑师的朴素田园牧歌

GWP 新作 | “放飞梦想,快乐成长”— 杭州临安·风之谷户外自然学校

宁波中交未来城•未来塔概念方案竞赛正式启动!

矛盾之“间”|The ‘room’ between of contradictions

方案揭晓丨八位建筑大师集群设计重塑岭南传统古村

大美至简,传统与现代的交互演绎 | 杭州融创城示范区

DA!田坝村即兴创作实践作品《青榭竹里》——设计文本篇

浮光之间,桃源之境 | 无锡融创·敔山桃源

以传统集市为原型的现代商业空间 | 临港新城配套公建

临界的日常——三院宅

初生牛犊不怕虎?看新锐设计师如何在Benoy新作上讲海豚故事

100张图告诉你中国首座【建筑模型博物馆】里到底有什么?

Masdar城市入口设计,对自然的敬畏,对古典美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技术革新的认同

让人欲罢不能的迷人混蛋:超现实虚拟建筑

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不只是帐篷板房——建筑师的灾后安置思考

BIG 给丰田设计了一座城,未来的小区就长这样?

最新行程 | 寻美杭州8大地产项目,探索极致美学空间【环球建筑】


设计师项目:

宫城:紫光海阔 大气隽永

邱小丹:当设计遇上"落霞与孤鹜,秋水共长天"

王俊锋:漂浮的客厅——苏州八坼街区会客厅设计

邵唯晏:每个建筑师心中都有一个未建成建筑

MUDO 孙树瓅:当你运气不太好的时候——两个以退为进的设计故事

杨东子:疫情下的设计思考——MILESTONE里程碑|广设学院新春巨献

浦海鹰:建筑即风景,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载体

孙鸣飞:找到连接艺术与时代的心动信号

沈玉峰:商业综合体首先要解决引流,其次才是变现

甘海波:江南大学博物馆方案设计

华轲:工业遗产与科技文明的握手:成都机车厂厂房改造设计

邱慧康: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超级构想

沈玉峰:商业综合体首先要解决引流,其次才是变现

周传龙:专注的力量,是把简单做到极致

王恩来:用艺术促成事物间新的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